在企业数字化浪潮风起云涌的当下,财务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众多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今天,我们将聚焦世界500强旗下的一家教育服务品牌,看看它是如何借助合思的智能化差旅应用及相关解决方案,实现财务数字化转型的华丽转身,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
该教育服务品牌通过合思的解决方案,成功实现了年均60万 + 会计凭证和36万 + 银行回单的会计档案线上单套制管理。以电子会计档案为核心,构建起多向、网状的管理结构,大大简化了会计管理流程,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通过试点改造,企业的财务数据自动化率达到91%以上。在企业规模翻倍扩张的情况下,财务人员数量仅发生个位数增长,管理效能得到大幅提升。此外,财务会计档案电子化改造后,还大幅节约了物理存储空间和维护成本。这些显著的成效,无疑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客户背景:困境交织待破局
这家世界500强旗下的教育服务品牌,业务广泛且复杂。在数字化转型之前,企业面临着诸多挑战。
企业的业务和财务系统众多,且相互独立,数据无法互通。这导致结构化数据提取困难重重,电子发票的打印、查重、验伪工作不仅耗时费力,还造成了纸张的大量浪费。
实物存档占据了大量的物理空间,需要专人进行管理,成本居高不下。而且,档案损坏的情况时有发生,这让企业面临着合规风险。
不断重复的纸质档案录入操作,不仅耗费大量时间,还容易出错。发票、外部附件、凭证、账簿、报表的装订要求极高,工作人员为此付出了大量的精力。
实物凭证与业务分散,无法进行智能搜索和准确查找。档案查阅缺少留痕,无法多人借阅,使得档案资产的利用率极低。这些问题就像一道道枷锁,束缚着企业的发展。
合思方案:精准施策解难题
面对客户的困境,合思凭借其专业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为其量身定制了一套全生命周期的电子化会计档案管理方案,其中智能化差旅应用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方案的档案数据来源广泛,涵盖电子档案、自研OA、金蝶EAS、实物档案等。自动封装接口数达40种 + ,能够广泛连接异构系统,企业无需进行开发成本介入,即可实现档案的应收尽收。
接口传输支持影像支撑、外部设备扫描、人工上传等多种方式,为企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方案具备自动归档功能,包括智能组单、四性检测、电子档案管理、实物档案管理、档案借阅、档案移交、档案鉴定、档案销毁、权限监控等。会计类档案管理范围广泛,涵盖内部的凭证、订单、会计账薄等和外部的纸质发票及影像、银行电子回单等。智能化差旅应用在其中也为企业差旅费用相关的档案管理提供了高效的解决方案,让企业的差旅财务流程更加清晰和规范。
成效显著:转型之路硕果丰
合思的解决方案为该教育服务品牌带来了显著的成效。
方案加速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完成了企业全面数字化的“最后一公里”。档案实现了多维度穿透查询,以电子借阅为主的方式简便高效,大大提高了档案的使用效率。
企业通过了财政部电子凭证试点,成为地方财政局标杆试点企业代表,树立了良好的行业形象。
财务作业自动化率达到91.6% ,其中合思费控占23.2%,手动凭证占8.4%,其他系统占68.4%。预计到2024年,企业将实现财务数据自动化率97%以上。智能化差旅应用在提升差旅财务流程自动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推动了企业整体财务自动化水平的提升。
客户反馈:认可期待共前行
企业财务相关负责人对合思的解决方案给予了高度认可。他表示,有信心在2024年实现财务数据自动化率97%以上。这不仅体现了企业对合思解决方案的充分信任,也表达了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期待。合思的智能化差旅应用在实际使用中,也得到了企业员工的好评,让差旅费用管理变得更加轻松和高效。
未来展望:携手共进谱新篇
合思具有强大的集成能力,能够与其他ERP系统、CRM系统以及第三方服务平台无缝对接。在未来,合思将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支持,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数字化管理水平。智能化差旅应用也将不断升级,与其他系统更好地融合,为企业提供更全面的差旅财务解决方案。
同时,合思持续更新升级产品,保持与市场趋势和技术发展的同步。未来,合思将为企业提供更符合需求的功能和服务,助力企业在数字化浪潮中乘风破浪。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财务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合思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为众多企业提供了专业的解决方案。如果您的企业也想实现财务数字化转型,不妨选择合思。合思为新客户提供免费试用的机会,您可以享受为期一个月的无忧体验版,无需任何费用即可开始使用。合思还有专业的客户成功团队,为您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无论何时何地遇到问题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解答。同时,合思具有灵活定价模式,根据企业规模和使用场景的不同,提供不同的套餐选择和价格方案。现在就行动起来,免费试用合思的智能化差旅应用及相关解决方案,开启您企业的财务数字化转型之旅!
原创文章,作者:capta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osecloud.com/blog/22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