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消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连锁零售业正面临着诸多挑战。流量红利逐渐消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下滑,社会融资和投资等宏观数据增长放缓,这些都给连锁零售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大部分连锁零售企业的财务管理仍依赖手工操作或简单的信息化系统,数据处理速度慢、准确性低等问题日益凸显。
合思,作为一家专注于为企事业单位提供财务数智化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公司,凭借其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致力于帮助企业挖掘更多净利润。秉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合思在北京、杭州、南昌设立了研发中心,并在全国 22 个城市设有直营服务网络,通过 500 + 合作伙伴覆盖国内外数百个城市,为连锁零售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财务数智化解决方案。
鸣鸣很忙:连锁零食巨头的管理困境
鸣鸣很忙集团是线下专业零食连锁领域的佼佼者,旗下拥有“零食很忙”、“赵一鸣零食”两大知名品牌,全国门店总数超过 10000 家。该集团采用“强加盟”模式推进业务,实现门店标准化落地是其发展的重难点。零食很忙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凭借门店标准化机制,很少收到消费者的负面反馈。然而,在这背后,巡店督导却面临着低效的财务报销流程难题。
10000 + 门店的庞大规模,使得巡店、督导等差旅需求极为旺盛,高频报销人员接近 500 人。月均数十万的差旅费,让财务复核压力巨大。更糟糕的是,差旅报销与申请脱节,申请与报销不在同一系统,缺乏关联关系,常常出现同一行程分两次报销、出差申请和报销行程不一致等情况,这不仅增加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也降低了报销的效率。
同时,门店众多也给发票审核和回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门店报销由总部财务负责,发票丢失、抬头错误等问题频繁出现;报销单填写有误被退回,进一步延长了报销时间,使得整个报销流程繁琐且低效。
合思方案:智能化差旅审批开启业财融合新篇章
为了解决鸣鸣很忙面临的问题,合思引入了无需报销解决方案,让巡店督导、城市经理等高频出差和报销人员摆脱了低效复杂的报销流程,拥抱更加简单高效的业财融合模式。
在智能化差旅审批方面,合思实现了差旅无需报销,成本合理收缩。员工在移动端申请差旅,系统会自动进行费标和差标校验,确保申请即合规。因公消费无需员工垫资,差旅补贴自动计算,统一对账和结算,还支持在线开票和多账户独立核算。智能化差旅审批让整个差旅申请和报销流程更加便捷、高效,大大提高了员工的工作体验。
门店发票管理也得到了极大的优化。合思采用发票袋归集发票,员工无需贴票,报销单也无需打印。发票自动与单据关联,收票后通过扫描仪识别,发票袋带有二维码,系统可自动验真查重。这种方式减少了“人”的精力投入,实现了高效收票核票。
此外,合思还实现了自动化精细核算。车补金额自动计算,员工报销自动关联汽车,行程中灵活打卡,行程结束后补贴金额自动计算并统计至车补台账。定位准确、自动识别,AI 风控助手可识别异常操作,确保核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在采购流程方面,在合思系统内,零食很忙与供应商往来产生的采购订单、发票、入库单能够快速匹配,实现敏捷付款,凭证自动生成。采购流程在系统内完成,合规、透明、留痕,全流程精细化管理,减少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智能化差旅审批不仅优化了差旅报销流程,还延伸到了企业的采购环节,实现了企业财务流程的全面优化。
显著成果:财务数智化驱动企业高效增长
鸣鸣很忙应用合思解决方案后,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智能化差旅审批等一系列财务数智化措施的推动下,零食很忙实现了业内首屈一指的高周转率。门店周转时间缩短至 7 – 8 天,仓库周转时间为 5 – 7 天,从“供应商货到仓”至“门店端到消费者”仅需 15 天。
据上线半年后的数据统计,采购成本同比降低了 30%。合思付款·银企直联·自动记账功能让结账期非常短,为进一步的业务数据洞察打好了基础。财务数字化为企业年节约成本 5000 万,同时还能生成可指导业务动作的财务报表,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结语:拥抱财务数智化,解锁企业利润新密码
财务数字化是连锁零售业精细化运营的必行之路,它能够帮助企业从粗放的增长模式转换为更精细化的增长模式,挖掘企业的净利润。合思深入钻研连锁零售业,为企业提供从业务终端到运营中台的全流程解决方案,赋能管理决策,助力企业挖掘更多利润。
合思在企业费控报销信息化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第一,拥有广泛连接的生态、双轮驱动的模式创新和无需报销的“消费 – 入账 – 归档”解决方案。其中,智能化差旅审批更是为企业的差旅管理带来了质的飞跃。
如果您是连锁零售企业,想要提升财务管理效率,挖掘企业利润增长新动能,欢迎拨打 400 – 105 – 6505,或访问 www.hosecloud.com,了解合思的财务数智化解决方案,还能免费试用,一起拥抱数字化变革,开启企业发展的新篇章。
原创文章,作者:capta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osecloud.com/blog/22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