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数字化浪潮席卷的时代,企业对于财务数智化的需求愈发迫切。北京合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自2014年创立以来,便致力于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财务数智化产品和服务。合思凭借其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能够帮助企业挖掘更多净利润。基于广泛连接的生态、双轮驱动的模式创新以及无需报销的“消费 – 入账 – 归档”解决方案,合思为客户提供涵盖聚合商旅、费控报销、收付款管理、财务收支经营分析和电子会计档案等全方位的财务数智化服务。截至目前,已有7000 + 付费企业、300万 + 未来财务人选择合思,在降本增效、合规经营和低碳运营的道路上大步前行,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用。下面,让我们通过动力源的客户案例,深入了解合思的自动化费用控制解决方案所带来的强大力量。
动力源:规模与挑战并存的高端制造巨头
北京动力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是北京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也是中国电源行业首家上市企业。2004年,动力源成功在上海主板A股上市,其发展历程可谓辉煌。如今,动力源拥有10家全资子公司,生产基地占地达320亩,企业员工多达3000人,是一家典型的高端制造企业。
然而,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业务的日益复杂,动力源在财务管理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庞大的员工数量和复杂的业务流程,使得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显得力不从心。费用报销流程繁琐,财务处理效率低下,人员成本居高不下,这些问题都成为了制约动力源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何实现高效的自动化费用控制,成为了动力源亟待解决的问题。
合思解决方案:量身定制的自动化费用控制秘籍
面对动力源的财务管理难题,合思凭借其专业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为其量身定制了一套全方位的自动化费用控制解决方案。
-
无需报销的智能流程革新
合思的无需报销的“消费 – 入账 – 归档”解决方案,结合数电票新模式,为动力源带来了一场财务流程的革新。在这个方案下,员工消费后,系统可自动获取发票,并智能绑定费用。统一对账结算后即可直接入账,生成证据链完整的记账凭证,最后自动完成归档。这一流程大大简化了传统的报销环节,减少了人工干预,提高了财务处理的准确性和效率。 -
全链路数字化费控管理
合思费控全链路L4级无需报销费用控制管理平台,通过企业消费商城 + 易商卡覆盖因公消费全场景。该平台打通了交易、费控报销与存档等多个割裂的系统,率先实现了“申请、消费、报销、对账、记账、归档、报表”的全流程数字化费控管理。动力源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对每一笔费用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确保费用的合理性和合规性。 -
三流合一难题的创新破解
合思还通过创新的智能对账引擎与上下游协同门户,解决了动力源对公业务中的“业务流、发票流和资金流”的三流合一难题。在传统的财务管理中,三流合一往往是一个复杂且容易出错的环节。合思的解决方案有效管理了企业进、销项发票,使得动力源的财务数据更加准确和透明。
显著成果:数据见证自动化费用控制的威力
合思的自动化费用控制解决方案为动力源带来了显著的成果,这些成果通过具体的数据得以清晰展现。
-
效率提升300%
在合思解决方案的助力下,动力源实现了300%的效率提升。财务处理等工作变得更加高效,原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工作,现在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不仅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还为企业的发展赢得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 -
人员成本节约50%
通过优化财务管理流程,动力源节约了50%的人员成本。合思的自动化费用控制解决方案减少了对人工的依赖,使得企业可以将人力资源配置到更有价值的岗位上,提高了企业的整体效益。 -
员工报销周期缩短3周
员工报销周期缩短3周,这一改变极大地提高了员工的满意度和工作积极性。以往繁琐的报销流程让员工头疼不已,现在合思的解决方案让报销变得轻松快捷,员工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合思:引领企业财务数字化转型的未来
动力源的成功案例充分证明了合思自动化费用控制解决方案的强大实力。合思结合多年的业务实践,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和痛点,提供匹配度更高的财务收支管理解决方案。无论是国/央企、大型上市公司还是细分领域头部企业,合思都能助力其在财务数字化转型进程中找到自己的专属路径。
合思服务超7000家企业付费客户,其中覆盖国/央企超200家,大型上市公司超1500家,细分领域头部企业超3000家,产品使用人数超300万人。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合思的实力和可靠性。同时,合思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分别在北京、杭州、南昌设立研发中心,并在全国22个城市设有直营服务网络,通过500 + 合作伙伴覆盖国内外数百个城市,能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和支持。
如果您的企业也面临着财务管理的挑战,渴望实现自动化费用控制,不妨选择合思。现在就可以免费试用合思的财务数智化解决方案,开启企业财务数字化转型的新篇章。
原创文章,作者:capta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osecloud.com/blog/24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