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对于财务管理的效率和合规性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合规费用控制成为了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以金牌橱柜家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合思档案凭借其卓越的解决方案,助力企业在档案管理领域实现了降本增效、提升财务管理效率的显著成效,为企业的合规费用控制提供了有力支持。
金牌橱柜:辉煌背后的档案管理挑战
金牌橱柜家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作为国内高端整体厨柜及定制家居的专业服务商,它拥有国家认定厨房工业设计中心,更是国家认定“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其业务版图遍布全球,拥有超4000家高端品牌专卖店,海内外建有5大专业生产基地,92家归档主体,企业人数达6000 + 。
然而,在档案管理方面,金牌橱柜却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整理环节,档案散落于各个系统,数据难以有效利用。保管环节,财务需临时保管1年后再移交综合档案管理。存储环节,需要独立的档案室来管理纸质档案。而在管理利用环节,以纸质档案管理为主,人工翻查效率极低。
公司每年的记账凭证量达2198061张,年业务单据量494949张,年银行回单量177744张,年发票量123247张。装订配耗时预估66天/年,档案查找耗时预估30天/年,打印成本预估180000元/年,存储空间成本90000元/年,打印成本100000元/年。这些高昂的时间和成本消耗,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合规费用控制。
合思方案:为金牌橱柜量身打造的档案管理利器
统一存储破孤岛
合思为金牌橱柜提供的解决方案,首先从统一存储入手。打破数据孤岛,将凭证、单据、合同、回单等四证进行整合,统一储存,统一标准,统一管理。这使得原本分散在各个系统中的档案数据得以集中,为后续的高效管理奠定了基础。
搭建关系促一体
通过搭建会计资料之间的关系,合思实现了以业务为核心的证据链条,业财一体双向穿透。企业的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紧密相连,财务人员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业务背后的财务逻辑,业务人员也能更好地掌握财务状况,从而实现更精准的合规费用控制。
结构呈现便查阅
以聚合化、结构化、业务化的档案数据呈现会计资料的结构树,实现数据共享,一站式查阅。员工只需在系统中进行简单操作,就能快速找到所需的档案信息,查阅便捷高效。这大大节省了查找档案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回单采集助降本
海量银行回单自动采集、切割、组装,实现全面无纸化管理。这不仅减少了打印成本和存储空间成本,还降低了人工操作的错误率,助力企业实现降本增效,进一步加强了合规费用控制。
方案成效:显著提升与合规保障
时间成本大幅降低
方案实施后,金牌橱柜的档案匹配耗时减少了84%,档案查询耗时减少了80%。原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的档案匹配和查询工作,现在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员工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这使得企业能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核心业务中,提高了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为合规费用控制创造了有利条件。
总体成本有效节省
预估节省总体成本30万 + /年。通过减少打印成本、存储空间成本以及人工操作成本,企业在档案管理方面的费用支出大幅降低。这些节省下来的成本可以用于企业的其他发展项目,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合规费用控制能力。
档案合规达到百分百
档案合规性达到100%。合思档案的解决方案严格遵循相关法规和标准,确保了企业档案管理的合规性。这不仅避免了因档案管理不合规而可能面临的罚款和法律风险,还提升了企业的信誉度和形象,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金牌橱柜反馈:智能化管理的认可
金牌橱柜对合思档案给予了高度评价。通过多系统数据互联,合思档案帮助金牌橱柜实现了档案数据的智能化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这种智能化的管理模式,使得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进一步保障了合规费用控制的有效性。
未来展望:携手共进推动财务管理升级
合思将继续凭借其领先的电子会计档案管理平台,为金牌橱柜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财务数智化服务。在未来的合作中,双方将携手共进,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方法,助力金牌橱柜在财务管理上不断创新和提升,实现更高效的运营和发展。同时,也将进一步加强合规费用控制,为企业的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在当前的商业环境中,合规费用控制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合思作为一家为企事业单位提供财务数智化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公司,成立以来已累计融资超15亿元人民币,拥有广泛连接的生态、双轮驱动的模式创新和无需报销的“消费 – 入账 – 归档”解决方案。截至目前,7000 + 付费企业、300万 + 未来财务人选择合思,实现降本增效、合规经营和低碳运营。
如果您的企业也渴望实现财务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和降本增效,选择合思,让有限更有效。点击免费试用,开启企业合规费用控制和财务管理升级的新篇章!
原创文章,作者:capta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osecloud.com/blog/2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