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北京动力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卓越实力的企业,在这场数字化浪潮中积极探索财务数字化转型之路。
北京动力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是北京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国电源行业首家上市企业。2004年在上海主板A股成功上市,拥有10家全资子公司,生产基地占地320亩,企业员工达3000人,是一家名副其实的高端制造企业。然而,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业务的日益复杂,动力源在财务数字化管理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企业精细化管理和降本增效的需求。此时,合思凭借其专业的解决方案走进了动力源的视野。
动力源:探寻财务数字化转型之光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财务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对于动力源这样的大型高端制造企业来说,将管理方案嵌入财务信息系统,实现精细化闭环管理和降本增效显得尤为关键。
动力源的业务涵盖多个领域,业务流程复杂,财务数据量大且分散。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现人为错误,难以实现对财务数据的实时监控和分析。在票据综合管理方面,大量的纸质票据需要人工整理、审核和归档,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还存在票据丢失、损坏等风险,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因此,动力源迫切需要一套高效、智能的财务数字化解决方案,以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合思方案:点亮动力源财务数字化灯塔
合思作为财务数字化领域的专业服务商,针对动力源的实际需求,提供了一套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合思拥有广泛连接的生态、双轮驱动的模式创新和无需报销的“消费 – 入账 – 归档”解决方案,进一步构建了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为动力源提供智能聚合消费、费控报销、收付款管理、财务收支经营分析和电子会计档案等全方位财务数字化服务。
合思费控是全链路L4级无需报销费用控制管理平台,通过企业消费商城 + 易商卡覆盖因公消费全场景,打通交易、费控报销与存档等多个割裂的系统,率先实现“申请、消费、报销、对账、记账、归档、报表”的全流程数字化费控管理。在票据综合管理方面,合思费控实现了票据的电子化采集、识别和管理,大大提高了票据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员工只需通过手机拍照上传票据,系统即可自动识别票据信息,并进行分类、审核和归档,实现了票据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专业实施:为动力源转型保驾护航
面对动力源复杂的需求,合思展现出了高度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合思的专业团队深入了解动力源的业务流程和财务管理需求,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合思团队始终保持与动力源的密切沟通,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
合思用敏捷、丰富的无需报销应用场景配合动力源企业全球化业务。在票据综合管理方面,针对动力源不同部门、不同业务场景的票据管理需求,合思进行了个性化的配置和优化,确保系统能够满足动力源的实际需求。同时,合思还为动力源提供了全方位的培训和技术支持,帮助动力源员工快速掌握系统的使用方法,确保系统的顺利上线和运行。
显著成效:动力源转型硕果累累
通过合思解决方案的实施,动力源在财务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票据综合管理方面,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大大提高了票据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减少了人工操作带来的错误和风险。
动力源实现了300%的效率提升。原本需要大量人力和时间处理的票据,现在通过系统自动处理,大大缩短了处理时间。节约了50%的人员成本。系统的自动化处理减少了对人工的依赖,降低了企业的人力成本。员工报销周期缩短了3周。员工无需再花费大量时间整理和提交纸质票据,报销流程更加便捷高效,提高了员工的满意度。
高度认可:动力源点赞合思解决方案
动力源对合思的解决方案给予了高度评价。企业财务数字化转型,面对复杂的需求,合思总能第一时间解决,用敏捷、丰富的无需报销应用场景配合动力源企业全球化业务。在票据综合管理方面,合思的解决方案不仅提高了效率和准确性,还为企业提供了更加全面、深入的财务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
动力源相关负责人表示,合思的解决方案为企业的财务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帮助企业实现了精细化管理和降本增效的目标。未来,动力源将继续与合思合作,不断深化财务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携手合思:开启财务数字化转型新征程
合思服务超7000家企业付费客户,其中覆盖国/央企超200家,大型上市公司超1500家,细分领域头部企业超3000家,产品使用人数超300万人,值得更多企业信赖。
如果您的企业也在面临财务数字化转型的挑战,不妨选择合思。合思将为您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和优质的服务,帮助您实现财务数字化转型的目标。现在就点击免费试用,开启您的财务数字化转型新征程!在票据综合管理方面,合思将为您带来全新的体验和价值。
原创文章,作者:capta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osecloud.com/blog/8859.html